-
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投入运营
光明日报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张胜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5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在香港圆满通过卫星在轨技术验收评审和地面系统最终技术验收评审,这标志着亚太6E通信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正式投入运营。, 亚太6E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采用东方红三号E卫星平台研制,是...
-
新质生产力下,专业该如何选择
■记者 温才妃 胡珉琦, 如果你还徘徊在专业选择的边缘,不知该“选择”或“逃离”哪些专业,不妨来了解一下,新质生产力如何给专业赋能。, 越来越多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专业的出现,让很多“遇冷”专业焕发生机。, 没有冷门专业,只有被淘汰的技术, “你们知道农业大学吗?”, “是干什么的?”, “还有呢?”,...
-
生物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42亿年前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是一种生活在42亿年前的微生物,其基因组相当庞大,编码了约2600种蛋白质。它以氢气和二氧化碳为食,并拥有抵御病毒入侵的基本免疫系统。, 这是7月12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的一项新研究的结论。该研究比较了700种现代微生物的基因组,以寻找共性,确定哪些特征是最先出现的。尽管该...
-
湖南农大花生创新成果落地尼日利亚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实习生陈羿妃)7月10日,记者从中国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李林教授团队和中国香港李氏集团Sun Crops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未来将利用李林团队花生现代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结合尼日利亚种植区自然和经济条件,创新集成适合当地的花生经济高效种植技术,助力示...
-
复活灭绝生物不再是梦想
, 发表在《细胞》杂志封面的猛犸象染色体化石研究。图片来源:《细胞》网站, ◎记者 张梦然, 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灭亡,宣告了一个冰川时代的结束。, 现在,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重构了一头生活在5.2万年前的猛犸象基因组和三维染色体结构,这是首次利用古代DNA样本开展此类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猛犸象基因组在细胞内的...
-
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记者 矫 阳, 7月15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 在海底装上人类眼睛, 探索深海有三大科技手段:深钻、深潜、深网。“大洋钻探迄今已有56年历史,有22个国家共同参与,是地球科学和海洋科技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就最显著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凝聚了世界...
-
2024暑期“未来建造”STEM研学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收官
7月12日,随着科学家潜质奖、气动创新先锋、智能建造之星、风阻降低之星、未来建造之星、AI设计达人、团队协作达人、探索创造达人、气动模拟高手、探索力之星等一系列奖项颁发,2024暑期“未来建造”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研学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圆满落下帷幕。, 听讲座、做编程、搭模型、作报告……7月8...
-
IDC:浪潮云海超融合出货量中国第一
近日,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发布《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及超融合市场研究报告,2024 Q1》,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超融合市场销售额保持增长,销售额27.01亿元,同比增长9.1%,出货量12,712套。, 其中,浪潮云海超融合出货量2,055套,同比增长45.23%,市场占比16.17%,位居中国第一;销售额4.0...
-
张朝阳与顶尖科学家共话物理学发展
7月15日,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在京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物理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学者以及广大科学爱好者近500余人参加,共赴科学艺术盛宴。,, 狄拉克奖与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umrun Vafa教授带来了题为《量子引力和宇宙预言》的科普报告,深入分享了量子引力的最新研究进展。他...
-
我科学家在纳木错钻取超过400米深度湖芯样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联合德国、瑞士、英国等国科学家,在西藏纳木错水深93米处成功获取了钻探深度超过400米的湖泊岩芯。这一成果创造了中国湖泊水上钻探深度的新纪录,提升了我国开展湖泊水上钻探的技术水平,彰显了我国在青藏高原湖泊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纳木错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是一...